2023-03-14
分享頁面

抗首都熱島 體感溫度少1.5°C 建築師建議:捷運附近建案先降溫

為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成功大學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合作研擬「降低體感溫度、提升行人舒適」行動策略,以降低體感溫度1.5°C為目標,用科學數據建立「都市體感溫度指標」(HCI),評估基地降溫等級。上週五(17日)的專家座談會上,建築師建議,台北市還可再區分出熱島效應嚴重的高溫區和其他涼區,總統府或劍潭山附近建案應有不同標準;也有建築師指出,北市應優先從捷運旁的建案著手,於捷運出口沿線、市民每天通勤的路線,規範業者以人行廊道或雙排喬木加強遮蔭。

對抗都市熱島效應,建築師建議於市民每天通勤的捷運出口沿線,規範以人行廊道或雙排喬木加強遮蔭。圖片來源:Fxtra(CC BY-NC-ND 2.0)
對抗都市熱島效應,建築師建議於市民每天通勤的捷運出口沿線,規範以人行廊道或雙排喬木加強遮蔭。圖片僅供示意。圖片來源:Fxtra(CC BY-NC-ND 2.0)

幫北市降溫 三大檢核門檻 量化公式評估等級

為配合呼應淨零建築及永續首都倡議,台北市以降低體感溫度1.5°C為目標,提升城市韌性。BCLab主持人、成功大學規劃設計學院副院長林子平說明,如同家電或建築能效標示,「都市體感溫度指標」(HCI)有助於評估開發基地的降溫等級。

以簡單的管制項目達成降溫目標,首先是建立基本的檢核門檻。林子平說明,基本門檻的設計原則包括易於檢核、不增加計算負擔、不影響開發權益等。

通過門檻後,再利用量化指標公式計算,評估基地的降溫等級。各項指標分別從氣溫、風速、日射、排熱四大面向提出降溫對策,如增加綠覆率、降低建蔽率,棟距與退縮加大,選擇熱輻射低材料,並納入「建築節能」指標,減少空調和電器排熱,應對日漸加劇的熱島效應。

建築外觀要低反射 鋪面顏色也影響蓄熱

根據BCLab團隊提出的基本門檻,建築物低層外觀不建議使用高反射性材料,應以天然材料為原則。建築師廖晏瑋卻認為,低層的定義不清楚,是以樓層數或是公尺為標準?反射率也須明定,北投運動中心過去使用鋁板作為外殼,但沒有規範反射率,就遭西側居民抗議反射引起的西曬問題。

建築師徐佳鴻指出,研究顯示人行道鋪面顏色也會影響蓄熱,鋪面顏色越淡越有利於排熱,建議鋪面顏色納入降溫指標考量。

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副教授許晉誌認為,降溫指標是一體適用的通則,但台北市核心區熱島效應最嚴重、最需降溫,總統府或劍潭山附近建案應有不同標準。林子平坦言,一致要求台北市基地全部降溫1.5°C確實不太公平。

都市熱島的成因及降溫與舒適改善對策。圖片來源:BCLab團隊提供
都市熱島的成因及降溫與舒適改善對策。圖片來源:BCLab團隊提供
成大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依長期氣候及地表特徵,建立出台北市500公尺網格的夏季日間預測氣溫分布圖。圖片來源:BCLab提供
成大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依長期氣候及地表特徵,建立出台北市500公尺網格的夏季日間預測氣溫分布圖。圖片來源:BCLab提供

公益性考量 建築師建議:捷運附近建案優先降溫

熱島效應嚴重的高溫區應該放寬標準還是更嚴格?林子平表示,目前會先著手定義評估方法,未來再討論不同的區域標準,調整合格分數。

建築師林志崧表示,降溫指標考量棟距、通風,較適合一定面積以上的大型開發案或新重劃區。而台北市新建建築執照一年僅約200件,且大部分在市區內,以都市更新、危險老舊建物重建為主,基地面積並不大。

資深建築師張樞建議,北市應優先從捷運旁的建案著手,在公益性的考量下,於捷運出口沿線、市民每天通勤路線,規範業者須以人行廊道或雙排喬木加強遮蔭涼適的效果。他也認為,未來可以強制新建案設置微氣候監測站,將即時風向、溫度等資訊回傳市府,建立更精確的氣候資料庫。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成功大學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合作研擬「降低體感溫度、提升行人舒適」的行動策略,週五(17日)舉行第二次座談會。圖片來源:BCLab團隊提供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成功大學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合作研擬「降低體感溫度、提升行人舒適」的行動策略,週五(17日)舉行專家座談會。圖片來源:BCLab團隊提供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點選連結至環資中心閱讀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