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

沿著林鐵探究人與自然的關係 7座竹構造為低碳世代暖身

阿里山鐵路上的梨園寮車站,這座無人車站如此寂靜,每年4、5月火金姑總會來照明,形成一條螢河。鐵道旁的大樹下,下雨的夜晚,彷彿會有戴著蜂斗菜葉的龍貓在此等著搭巴士,可惜未有人見證這個時刻。那麼,為了這個遇見的想像,就用竹子搭起一處候車站,令竹片柔軟的曲線,呈現姑婆芋隨著微風小雨起伏的線條。 延續去(2021)年,農委會林務局與台灣竹會再次合作辦理「2022構竹林鐵新銳展」,並由七組設計團隊,於林鐵沿

2023-03-15

PM2.5超標40倍堪比吸毒氣 印度首都圈實施嚴格禁煤令

每年一到冬天,印度首都德里的空污噩夢就跟著來。除了交通與工廠排放外,當地農民也常在這季節燃燒稻稈、枝葉等農業廢棄物。去年11月,PM2.5一度超標40倍,當地媒體以「德里已在呼吸毒氣」、德里居民在「吸煙」等形容慘況。不過,2023年1月起,德里首都圈開始實施燃煤禁令,迫使工業轉向較乾淨的能源。官方祭出五年計畫,打算全面改善空污。 生質能因價格優勢,不少小型工廠都在這波禁令中改用生質能。但隨著需求變

2023-03-14

抗首都熱島 體感溫度少1.5°C 建築師建議:捷運附近建案先降溫

為減緩都市熱島效應,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成功大學建築與氣候研究室(BCLab)合作研擬「降低體感溫度、提升行人舒適」行動策略,以降低體感溫度1.5°C為目標,用科學數據建立「都市體感溫度指標」(HCI),評估基地降溫等級。上週五(17日)的專家座談會上,建築師建議,台北市還可再區分出熱島效應嚴重的高溫區和其他涼區,總統府或劍潭山附近建案應有不同標準;也有建築師指出,北市應優先從捷運旁的建

2023-03-13

「光鳩鴿科就撞了21次」 捷運月台大面積玻璃成野鳥殺手

去(2022)年12月9日,民眾在臉書社團「野鳥撞玻璃回報」發文表示有白頭翁撞擊捷運月台玻璃後受傷倒地,當時正在巡檢月台的動物園站站長立即通知清潔人員前往查看,不過清潔人員到場時以掃具試圖挪移白頭翁,加上周遭聚集行人圍觀,最後白頭翁受驚嚇飛離現場。 鳥類高速撞擊建築玻璃結構而死亡的事件稱為「窗殺」。台北捷運窗殺早有先例,根據民間自發性統計,雙北地區捷運站中,窗殺數量最高的是動物園站。每一至兩週,就

2023-03-12

倫敦地下防空洞長出零碳農場 運輸哩程短 新鮮度絕佳

你眼前有一盤沙拉,包裝上說這些蔬菜來自「地下農場」(Growing Underground),你會想到什麼?蔬菜不是本來就是從土裡長出來的?這裡指的地下,是指倫敦地下33公尺處的防空洞。   克拉珀姆(Clapham)位在倫敦南郊。在比地鐵更深的地底下,存在一個二戰的防空洞。英國農業科技公司「零碳農場」(Zero Carbon Farms)在這裡打造一座垂直農場,種植生菜和香料植物。 防

2023-03-11

百種方式成為友善植物城市 屏東縣《聽樹》訴說植物本事

生老病死不但是人類要面對的功課,對於樹木也是如此。陪伴我們大半輩子的樹,若是老了怎麼辦?儘管《森林法》加入老樹保護專章,給予法令地位,在執行面仍須地方政府用心。屏東縣政府農業處即為一例,他們推廣護樹知識與友善環境的理念,期待更多人關懷身邊的樹。樹木因我們的照顧,才有健康的身體反饋我們。這些經驗也收錄成書,出版成《聽樹》一書,加速屏東邁向「友善植物城市」的腳步。 屏東縣政府期成為友善植物城市,除了施

2023-03-10

都市都是高樓大廈,怎麼會有生物多樣性!

都市裡也有生態? 水泥叢林的都市當然也有生物生存,看看那惱人的蚊子、小蠅蟲、「旯犽」、還有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大魔王(蟑螂)······ 就知道都市也是生物的棲地、孕育生命的搖籃。 留心觀察,會發現即使是繁忙的都市生活,也經常可見各種嬌小生物和人們一同為生活忙碌著。 早晨趕上班的時候,是否在路邊行道樹下,看見小灰蝶、

2022-03-01

青蔥一定得下重藥? 農委會頒永續善農獎 進一步推農藥分級風險指標

甜蜜的芒果、草莓,令人垂涎,卻也怕將殘留的農藥吃進肚子裡,或擔心生產過程破壞環境而遲疑。台灣農業用藥量高居全球前幾名,2017年農委會宣示十年農藥減半,同時推動「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作為配套措施,鼓勵發展相關技術協助農民減藥生產不影響產量,並設置「永續善農獎」。   防治與減藥並進 5年來劇毒成分用量顯著下降 善農獎每年舉辦一次甄選。防檢局長杜文珍指出,「作物有害生物綜合管理

2022-02-26

2040年農業淨零起跑 碳權、碳足跡怎麼算 擴及食物生產體系是挑戰

今年開春不但北部雨勢綿密、彷彿看不到盡頭,連原該乾旱的南部也因雨量激增,造成國境之南的洋蔥、蓮霧產量受影響。氣溫上升、降雨型態改變以及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不斷衝擊農糧生產。為此農委會率先宣示,2040年達成農業淨零排放,透過「減量」、「增匯」、「循環」和「綠趨勢」,增強台灣農業韌性。 有錢也買不到! 極端氣候加劇災損 間接影響糧食安全 「有錢買不到蛋」是近期多數民眾的心聲。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邁向農

2022-03-28

水蜜桃、茶葉化肥再減量 環署擬擴大推廣「生物防治技術」

未來新北坪林、石碇的茶園,桃園復興的水蜜桃,將有望減少15%的肥料用量。環保署近年推動「生物防治技術」,透過生物菌劑、生物炭及生物性肥料,達到減用化肥的目的。在今(23)日成果發表記者會上,果農覃明達表示,剛開始因擔心成效不佳而只以兩分地進行「生物防治技術」,結果水蜜桃的肉質及果粒大小成長約20%,收益也因此增加二至三成。 環署也預告,將選定翡翠水庫與石門水庫集水區作為後續推廣對象,不僅減少施肥,

2022-01-12

「永續食材指南」明年將上線 指引消費者從飲食落實減碳

永續食材指南推五大永續面向 從飲食著手、具體減排   由水花園有機農學市集秘書長黃俊誠、綠色餐飲指南共同創辦人何佳穎,及台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等人共同成立的「永續飲食推廣協會」昨天宣告,明年將推出「永續食材指南」,從友善耕作、本土生產、減碳蔬食、少添加物及資源循環等五大面向,提供消費者評估食材是否具體落實減排。   黃俊誠表示,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永續標章的推動早已成為國

2021-12-22

吃垃圾食物 研究:驚人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不營養的飲食

英國里茲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少吃含糖糕點和薯條有助於對抗氣候危機。研究團隊在調查了3000多種非品牌和4萬種品牌食品後發現,與飲食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有近1/4來自不營養的食品和飲料。   對人體不健康的飲食 同樣對地球有害 研究人員研究了個別食品和品牌的生產、運輸相關溫室氣體排放,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營養素攝取量指南,計算這些食品的營養素;接著使用「myfood24」網站的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