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阿里磅 來場不一樣的濕地自然課
隨著氣候變遷,近年來刷新高溫紀錄的新聞越來越常見。若要改善氣候危機,除了改變各種消費及生活行為的選擇,自然棲地的保護也很重要。
調節微氣候環境 有賴多功能的濕地系統
氣候調節系統中,水扮演著重要角色。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體,負責主要的氣候調節,地方的微氣候環境,則是靠森林及各種不同型態的濕地進行調節。
濕地除了微氣候調節、防洪、淨化水質外,更是重要的生態系統。過往因缺乏對濕地的了解,在人口擴張和開發破壞下,許多濕地逐漸消失,連帶造成地方微氣候調節失衡以及生物的消逝。
定存大自然 打造下一代的自然教室
有感於台灣環境變遷與自然棲地的流失,曾是美商藥廠幹部的王德昌於1997年發起「定存大自然」計畫,邀集有志者共同集資購買一片土地進行保育,並於2000年左右,在新北市石門鄉阿里磅的一處谷地創設了面積約10.3公頃的「阿里磅生態休閒農場」。
阿里磅農場擁有許多深淺不一的池塘濕地及草原生態,創造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含4種原生龜鱉、19種蛙類、134種水棲昆蟲及許多珍稀保育類動物,提供了大眾一個最天然的教室。
為推動大眾對森林濕地保育的認識,農場設計了富含濕地特色的生態課程,更在2012年申請並認證成為環境教育場域。
除了一般民眾的預約,農場也積極跟學校單位合作,帶領學生實地走訪認識濕地生態系統,親身感受濕地與都市水泥叢林截然不同的環境差異,將生態保育的種子散播於學子身上。
濕地探索 從宏觀到微觀
阿里磅農場的環境教育體驗課程,以濕地為主題進行設計。像是園區的濕地生態導覽,從宏觀角度認識濕地的形成,以及濕地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透過自然遊戲與角色扮演,更貼近的認識珍稀的台北赤蛙等濕地動物。
野溪探索體驗課程則是到阿里磅溪,透過課程認識石頭對溪流的重要性,以及健康溪流所需具備的條件,並實際體驗生物在溪水間行走的感受,認識野溪中「潭」與「瀨」。
野菜課程則帶著民眾從步道邊的植物,認識過去農村生活常出現在餐桌上的野菜,並親自採集料理,製作青草茶與野菜天婦羅。以「吃」作為切入點,貼近人與森林間的關係。
在認識宏觀的濕地樣貌後,進一步走入常被人忽略的微觀世界。台灣被稱為「蕨類王國」,因為全世界各大類的蕨類植物在這島上幾乎能觀察到。潮濕多雨的北部,平均年雨量可達約1500~2000mm,造就了北部森林蕨類與苔蘚高度的多樣性。
在苔蘚與蕨類課程中,認識森林如何演化至現今的樣貌,蕨類又是如何生存在現今被子植物為王的森林。課程最後透過手作,讓民眾製作小盆景,將森林的微宇宙帶回日常生活,照顧並觀察其生長變化。
志工行動 共同參與濕地保育
一連串的課程設計,體現自然系統中濕地的不可或缺,以及濕地給人們帶來的「服務」,因此保存及保護現有的濕地環境刻不容緩。
然而濕地守護不單是保存一個水池,其周邊環境的多樣化也很重要。因此需要定期進行棲地維護工作,包含水池內及周邊的草澤地整理以及池邊樹木疏伐,提供多樣的棲地,創造不同生物所需的生存與覓食環境。
阿里磅的志工行動中打破過往大眾對保育的認知,在適度的人為干擾下,營造生物所需的生存環境,以保護那些因棲地流失成為瀕危物種的動植物。期待在大眾的參與下,一起守護台灣珍貴的自然資源,讓下一代不單是從書本認識自然生態,而是有片可親身體驗的自然環境。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記者周昭蕊 新北報導)
點選連結至環資中心閱讀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