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年農業淨零起跑 碳權、碳足跡怎麼算 擴及食物生產體系是挑戰
有錢也買不到! 極端氣候加劇災損 間接影響糧食安全
「有錢買不到蛋」是近期多數民眾的心聲。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邁向農業淨零排放策略大會」致詞時指出,由於西部入冬氣候寒冷及日夜溫差大,再加上疫情造成物流不順、飼料黃豆及玉米等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致使雞蛋生產成本增加,影響雞蛋產能。由此說明氣候變遷衝擊農業的速度,「調適已經來不及,根本之道就是溫室氣體的減讓。」
2050年淨零排放趨勢席捲全球,台灣也積極響應。歷經27場座談會、2000多位產官學參加,凝聚四大主軸,13項策略、59條措施,農委會公布「農業淨零排放」策略,率先淨零排放,透過農業優勢,幫助農民取得碳權,透過碳交易感受淨零排放的好處。
陳吉仲表示,台灣過去50年相對基期年氣溫平均上升幅度0.6~0.8℃,已造成重大影響;3年前開始以升溫1.5℃為農業調適目標,仍難敵衝擊速度。以農業損失為例,過去25年(1996~2010年)平均為109億元,近15年(2006~2020)平均為112億元,近5年(2016~2020年)平均上升至135億元,而災損趨勢恐怕只會越來越高。
災損只是一個數字,農糧體系面臨嚴峻的挑戰,不但影響農民生計,最後更以售價影響到消費行為。另一方面,農業具備80萬公頃農地、220萬公頃林地,竹林有約18.3萬公頃,再加上四面環海,一年568萬公噸的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碳匯條件優厚,若能妥善規劃,都可申請碳權,增加農民碳交易所得。
農業淨零排放四大主軸說明
1. 全面建立農業生產碳排資訊,建立低碳農漁畜的生產模式,達到減量的標,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2. 增加森林碳匯面積、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提高國產材利用、強化海洋及溼地碳匯管理,以建構負碳農法,強化具碳匯效益。
3. 農業剩餘能源化、資源化、材料化與加值再利用,並推動農業跨域循環示範場域,加強農業循環技術科技研發,創造農業加值再利用。
4. 建構能源自主農漁村,推動農業部門有效碳定價及碳權交易制度以及農業綠色金融及綠色消費,達到農村自主發電,用電自給自足。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