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議題遊戲照樣能大賣? 搶救地球玩家一同作戰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遊戲產業正成為推動環保的新勢力。遊戲開發商發揮創意和科技,把環境議題融入遊戲中,可望教育並激勵全球的玩家採取行動。
湛藍海水與細白沙灘交錯的景緻間,許多小海龜正奮力爬向大海,突然之間,從天而降的巨型機器龜(Droid Turtle)阻撓了去路、把剛孵化的海龜一隻又一隻抓走,創造出這隻失控巨型機器龜的瘋狂科學家T博士,正在努力拯救海龜、收拾殘局。
這是攻城遊戲「海島奇兵」(Boom Beach)推出的新活動,玩家的任務是打敗機器龜並獲得獎勵,還可以付費購買商店中的寶物,收益將捐贈給海龜保護協會。如此奇幻的故事情節吸引了不少玩家,團隊在遊戲中融入海龜上岸產卵、孵化後返回大海會遇到的各種威脅,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玩家的保育意識。這款手遊由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推出,該公司推出的遊戲另還有部落衝突(Clash of Clans)。
Green Game Jam誕生 讓電玩遊戲多一抹「綠」
數位時代下,電玩不只是娛樂,也是強而有力的社會改革工具。201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與多家遊戲公司組成「為地球而努力聯盟」(Playing For the Planet Alliance),並發起了綠色遊戲創意大賽Green Game Jam。而海島奇兵是去年的獲獎者之一。
Green Game Jam每年鼓勵開發者在遊戲設計中融入環境主題,至今已有120款遊戲響應,如「憤怒鳥」(Angry Birds)、「狂野飆車」(Asphalt)和「小精靈」(Pac-man)等知名遊戲,都加入了自然保育的元素。這項計畫也透過遊戲社群力量發起行動,共同保護森林、海洋和野生動物,至今已種植了超過250萬棵樹。
然而,《彭博》指出,一些大型遊戲公司並未參與,或許是擔心融入環境議題之後可能會流失玩家。Green Game Jam的合作夥伴之一,Games for Good的創辦人蒙薩邦蘇(Deborah Mensah-Bonsu)對《彭博》表示,這項活動就是為了打破迷思,鼓勵遊戲公司把氣候變遷議題融入遊戲,這麼做反而會令玩家高興。
遊戲帶出氣候議題,也照樣大賣
越來越多遊戲開發公司看好環境主題,如伊始之地(Terra Nil)、流浪村莊(The Wandering Village)和幻想地球(Imagine Earth)等單機遊戲,紛紛融入氣候變遷等重大環境議題,讓玩家在遊戲過程裡面對並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據《彭博》報導,2023年,一款由獨立遊戲工作室Free Lives開發的策略遊戲「伊始之地」上市,發布短短一周內,就吸引超過30萬人玩了這款遊戲。
玩家在遊戲中扮演著搶救地球大作戰的角色,來到早已是一片荒蕪、貧瘠的地球中,要一步一步利用高科技來淨化土壤、清理海洋、種植樹木並復育野生動植物,恢復生機蓬勃且平衡的生態系。
遊戲產業耗能與電影業不相上下
據《CNET》報導,電玩產業的價值,保守估計高達1840億美元,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其實跟電影產業不相上下。
育碧(Ubisoft)為世界上最大的遊戲公司之一,該公司2021年的碳足跡為14萬8000噸二氧化碳當量,有5%~10%來自公司營運;約10%~15%為遊戲經銷,例如透過網路和零售店銷售;剩餘40%來自於生產遊戲設備,以及玩家所製造的碳排放40%,包括供電給個人電腦、遊戲機等設備的耗能。
有越來越多的開發者及遊戲公司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環境氣候責任。據《CNET》報導,法約勒(Arnaud Fayolle)是Ubisoft的遊戲開發人員,同時也是公司內部的氣候倡導員。
他認為,如果玩家在遊戲當中,體認到資源日益減少或過度使用化石燃料帶來的後果及危機,也會進而影響到他們的現實生活。遊戲產業可以成為領頭羊,製作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激勵玩家在生活中採取行動、保護環境。法約勒說,套句遊戲設計的術語,這是正面的增強循環(positive reinforcement loop)。
手遊公司Space Ape的老闆恩納(John Earner)告訴《BBC》,全球大約有30億人擁有手機,其中一半是遊戲玩家。比起其他娛樂媒介,遊戲產業有更巨大的影響力,「我覺得我們(遊戲公司)有機會,也越來越有責任去做這些事情。」
據《CNET》報導,遊戲開發者史東(Kara Stone)有感於遊戲開發過程會產生大量碳排,他在開發中的遊戲「已知的奧秘」(Known Mysteries),透過高度壓縮影像片段來減少碳足跡,在遊戲設計和開發過程就兼顧永續環保,以減少對氣候的影響。這個遊戲的初期版本僅有200MB大小,有別於動輒100GB的現代大型遊戲。
即使遊戲產業消耗的大量能源與排放量都十分驚人,但其實仍有化身環保英雄的潛力,不僅能在玩家心中埋下綠色種子,激發他們積極行動。隨著更多遊戲開發者和公司加入,遊戲界也能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一股重要力量。
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環境資訊中心;文:謝明珊(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寫手)
點選連結至環資中心閱讀更多資訊